生活总是要向前去的,而关于生活是可以向后来的。 ————大卫.书本.吉
《罪与罚》人物记与读后
人物分析
罗季昂 拉斯柯尔尼科夫:
“小说主人公”,因贫穷中断了大学学业的大学生,本应属于上层社会,因为贫穷成为无业者,具有较强的虚荣心,没有外在的(衣着)便不去教书,其他工作又看不上,因为长期脱离社会,头脑中形成了一套自我的价值体系(人可分为普通与伟大,伟大者有权牺牲普通者生命以达到目的)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业(杀人)一个真正的浪子(在身与心的流浪中寻找自我的年轻人)在马尔美拉多夫车祸身亡后似乎找到了人生目标。但因为之前所犯罪行(越界行为)使自己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以致于性情忧郁 脾气急躁 神志恍惚 —— 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精神病人。
马尔美拉多夫:
一个九等文官,也是个酒鬼,因为事业而酗酒,有一个女儿,娶了一个带(多个)孩子的寡妇,曾有一份工作,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失业,家庭生活也因此摇摆不定。亲生女儿为了接济家庭出卖了灵魂。让他饱受心理的愧疚与煎熬,经受妻子的痛打时称为享受。(令人唏嘘)
卡捷琳娜 、伊凡诺夫娜:
马尔美拉多夫的妻子,出身上层社会,第一人丈夫病故后带着多个孩子嫁给九等文官,生活陷入困境。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因为贫穷与肺病而性格暴躁。二任丈夫去世后,发疯般的带着孩子在街头卖唱表演直至去世,看后让人心碎难过。
索尼娅:
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因为贫穷靠出卖灵魂接济家庭帮着父亲养家糊口。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父亲教过地理与历史,读过几本爱情小说(生活的教育远超过书本所得 ) 胆小的认为,对任何人小心、和气、顺从是可以消灾免祸的。实则是全书的唯一主人公,具有圣母般的灵魂,救赎了陷入绝境的拉丝柯尔尼科夫及许多类似的人们。真正的圣洁不是具有完美无缺的灵魂,而是发现痛苦、丑陋、肮脏之后仍有追求光明美好的愿望与生活下去的勇气。(肯定生活)
普尔赫里亚 拉斯柯尔尼科娃:
主人公的母亲,已退休,用养老金做抵押贷款给儿子做生活费。直到老年依然心境开朗、头脑灵敏、正直、诚实而热情的妇女 风韵犹存。忧虑与痛苦使得脸颊凹陷干瘪,但依然漂亮。情感丰富 胆小 忍让 但能坚持底线。最终因为儿子的罪行,郁郁而终。
杜尼雅(阿夫多季雅 罗曼诺夫娜):
主人公的美女妹妹,因为家庭原因,要帮助失学 失业的哥哥,甘愿嫁给不认识的富有的七等文官。
彼得 彼得罗维奇 卢仁:
七等文官(律师)。待人接物异常和气,希望得到阿谀奉承,但稍有不得意,立刻沉脸是个举止笨拙的人。 上流社会的败类,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成为道德、精神的审判者。为了靠近杜尼雅,不惜栽赃欺压索尼娅,挑拨拉斯母子关系。
普拉斯科维雅 巴甫洛夫娜:
拉斯的女房东,曾将女儿许配给拉斯,后因女早逝而作罢,是个腼腆的胖女人。因房租问题与拉斯产生不愉快但又羞于出面索取。
那斯塔西娅:
拉斯的女仆人或者说是房东雇的女服务员。
伊利亚 彼德洛维奇:
警察局分局副局长。脾气火爆的退伍军人。性格真诚的人容易获得他人的信赖。最终拉斯向其投案自首。
尼科季姆 福米奇:
分局局长。成熟稳重的退伍军官。
阿廖娜 伊凡诺夫娜:
拉斯杀害的放高利贷老女人。
丽扎维塔:
老太婆(放高利贷女人)的妹妹,杀人案件的目击者,不幸也被杀害的最无辜者,有信仰却遇害了,借此人物作家告诉我们——信仰要求人们具有牺牲精神,却不承诺任何回报。
扎苗托夫:
分局办事员,外表浮夸,会讲多国语言
拉祖米兴(德米特里 普罗柯菲伊奇):
主人公不多的朋友之一。一个热心真诚坦率的年轻人,在拉斯困难的时候照料了他。热情、坦荡、憨厚、正直、勇士般孔武有力,最终与拉斯的妹妹走到一起。敢于付出行动而不虚荣的人最终得到了生活的肯定。
左西莫夫:
医生,主人公杀人后被误认为生病而请来的大夫。本来是外科大夫渐渐对精神科感兴趣。犯罪行为唯一值得称道的副产品。
波尔菲利 彼德洛维奇:
办案警察。审查谋杀案的警官,作者利用人物引出主任公的道德拷问,人性之阴暗面。撒谎 不忠 背叛…… 同性相斥,同样用欺诈隐瞒的手段最终也得不到想要的犯罪真相。
玛尔法 彼得罗夫那:
富人的妻子,一个自甘平庸(以陀氏的观点)的妇女,为了得到丈夫的恩典,可以将一件事颠倒黑白反复的说,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
阿尔卡其 伊凡诺维奇 思维得理加依洛夫:
上面的丈夫,地主,一个自私自利没有道德羞耻感的人,主意坚决胸有城府 农奴制改革的漏网之鱼,最终自杀身亡,作家最初想用自杀作为拉斯的下场,但应读者的要求,拉斯得到了救赎而没有道德羞耻心的人只能走向灭亡,此处作家延续了莎士比亚的价值观(背叛善良走向灭亡,背叛邪恶走向新生)
列别兹雅特尼柯夫(安德烈 谢苗诺维奇):
索尼雅亲戚 一个进步团体的头头 心地善良的人 揭穿了卢人对索尼娅的诬陷,正义来得如此及时。面对邪恶勇敢是唯一有效而速效的解决方法。
米柯尔卡:
替拉斯受过的油漆匠人,作家用他比喻生活中一类苦行僧式的人物,在他们的信仰中受苦是人类的必修课,甘愿待人受过是宗教强加在一些人身上的特质。也为真正的罪犯提供了逃避制裁的机会。
读后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个大学生的视角,反应了社会上的一类人,即那些所谓接受了良好教育,却被自己学历学位困住,天真的以为自己的优越感与生俱来,忘记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进而认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房子、車子、票子"——外部条件,最终陷入了邓宁克鲁格效应无法自拔,情随境迁,事随心转,最后只能以我是“牛马”来自嘲自慰的一类人。
不得不佩服生于19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作家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关于普通与伟大的论述见《罪》P513 后三分之一处 ),即便100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这个现象依然在困扰着许多的步入社会之初甚至很久的的人们。
比较狄更斯小说与陀氏《罪与罚》小说的不同,小说第一视角不是正面人物形象,陀氏敢于将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个杀人犯的内心独白与境遇表达出来,即虚荣使人走向犯罪,圣洁救赎灵魂。读小说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自我内心的挣扎中,到底主角杀人是否正义,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动机隐情,抑或期待小说后面有什么惊人的反转发生,然而终究没有出现奇迹。这似乎也同我们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希望改变然而终究因为缺少激情与行动,生活依旧过得不温不火毫无波澜甚至是苦难丛生。
这也是作家希望通过索尼娅的领悟告诉我们的:“某些时刻(遭受苦难、非议、不公正、不信任….)(肯定)生活比起奋斗、抗争、改善、屈从更有力量拯救灵魂,——苦难并非上帝的惩罚,而是对生活的肯定—— 伟大不能孕育伟大,只有平凡才能凸显伟大。“ 同时“我”需要“我们”,只有“我们”才能让“我”成为真正的我。——地球是一个共同体,没有所谓的普通与伟大之分(反英雄)—— 一部分人没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命运,也不会成为他人障碍。当我们目睹了他人的不幸(受害),或者面对着暴力的循环时(施害),只有用宽容代替惩罚,同情(恻隐)代替正义。毕竟“是我没有看守好自己的兄弟”。
读到小说的最后,当在警察局自首的拉斯听说思维得里加依洛夫(唯一知道拉斯杀人真相的知情者)自杀的消息后,想要终止自首并从警局逃跑时,读者心底也有了一丝邪恶的脱罪感,似乎看到了罪恶是可以摆脱惩罚而在世间存在的! 幸好索尼雅的及时赶到让拉斯打消了逃跑的念头从而真正的结束道德与良心的长期折磨,甘愿接受惩罚。也让读者们知道了,原来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选择承担罪责并且走向爱的能力
苦难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份储蓄,它让我们学会珍惜,遏制欲望,战胜支配欲,收敛自恋与自我,对生活拥有跟高意志的信任,并且能够与拥有迥异人生态度的人相处(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适当的时候可以支取。